Geschichte des Mountainbikes

山地自行车避震系统的进化与选择指南

山地自行车避震系统是提升骑行体验的关键。从早期的硬叉到如今的智能电子避震,避震技术不断发展。本文将深入探讨避震系统的进化、类型、选择、调校与维护,助您找到理想的避震方案。

避震的进化

早期山地车多采用刚性前叉,无避震功能。这种“硬尾”设计在平路踩踏效率高,但在崎岖地形上,骑行者需依靠自身技术和身体吸收冲击。随着山地车运动发展,为应对复杂地形,避震系统应运而生。最初的避震系统较简单,如弹簧叉和阻力胶叉,结构简单、成本低,但缺乏阻尼,避震效果有限。正如自行车避震所述,早期避震尝试可追溯到19世纪末,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,真正意义上的山地车前避震才开始出现。

油阻尼技术的应用

油阻尼技术的引入提升了避震性能。油簧叉和油气叉成为主流。油簧叉以弹簧为弹性介质,油为阻尼介质(控制回弹速度的阻力),结构坚固,对小震动灵敏,但较重,需定期更换避震油。油气叉以空气为弹性介质,油为阻尼,更轻,适合高强度越野,但对小震动反应稍弱,需定期检查气压。

全避震时代

全避震山地车的出现是避震系统进化的里程碑。全避震不仅在前叉配置避震,还在车架后三角通过悬吊结构和避震器实现后轮避震,提升了舒适性和操控性。在崎岖路况下,全避震能更好地保持轮胎与地面接触,提升踩踏效率和抓地力,使山地车能征服更具挑战性的地形。

如何选择避震系统

山地自行车避震系统种类繁多,选择时需综合考虑骑行类型、地形、个人偏好和预算。

前避震(前叉)

前避震是山地自行车避震系统的核心,常见类型包括:

  • 弹簧叉: 简单、便宜,但无阻尼,避震效果有限,主要用于入门级。
  • 阻力胶叉: 以阻力胶为弹性介质,无阻尼,性能略优于弹簧叉,但易老化。
  • 油簧叉: 弹簧提供弹性,油提供阻尼(控制回弹,即弹跳的后半部分),耐用,对小震动灵敏,但较重,需定期更换避震油。
  • 油气叉: 空气提供弹性,油提供阻尼,轻量化,适合高强度越野,需定期检查气压。知名避震品牌如 RockShox、FOX、Manitou、Marzocchi 等,产品质量和性能更有保障。入门级可以选择 Suntour、RST、TGS 等品牌。

后避震(全避震车架)

后避震系统主要用于全避震车,结构多样。常见类型包括:

  • 单连杆系统: 最常见,结构简单、轻、易维护。单轴承连接车架和后三角,轴承位置影响骑乘性能。不同品牌和设计表现各异。
  • Horst Link (四连杆): 经典四连杆结构,Specialized的FSR是其代表。能减少踩踏和刹车对避震的影响。其特点是两个连接连杆都围绕座管枢转,下枢轴位于五通中心上方,后轴高于连接浮动连杆和下连接连杆的枢轴。
  • VPP (虚拟转点): 短连杆连接后三角和车架的四连杆系统,具后下叉加长效果和S形轴路径。Santa Cruz Bicycles拥有VPP专利。
  • 分离枢轴: 特殊的连杆驱动单枢轴设计,后轴与四连杆之一的枢轴点重合,优化制动性能,减少制动对避震的影响。Dave Weagle的Split Pivot是其代表。
  • 软尾: 依靠车架后下叉弯曲实现避震,结构简单,维护少,但行程有限。

避震行程

避震行程指避震系统可压缩的最大距离。选择需根据骑行类型和地形:

  • 越野XC:80-100mm
  • 全地形AM:120-140mm
  • 自由骑FR/速降DH:160-180mm甚至203mm。正如Bikeradar的文章指出,避震行程的增加反映了骑行风格的演变。

硬尾与全避震

选择硬尾或全避震,取决于骑行风格和地形。硬尾车结构简单、轻、踩踏效率高、维护方便,适合平缓越野和XC。全避震车舒适性更高,崎岖路况下操控性和抓地力更好,适合复杂地形、AM、FR、DH等。可以参考 Surly Bikes 的文章“硬尾 vs 全避震”。

山地自行车几何的演变

除了避震,山地自行车的几何结构也发生了变化。 现代山地自行车的设计趋势是更长、更低、更倾斜。 较长的轴距和较松弛的头管角度(例如,从 71.5 度变为 65 度)提高了下坡时的稳定性。 更长的前伸量(例如,从 400 毫米增加到 450 毫米)和更陡峭的座管角度(例如,从 73.5 度增加到 76 度)优化了骑行姿势并提高了踩踏效率。

智能避震

智能电子避震系统开始崭露头角,如Fox的Live Valve和SRAM的Flight Attendant。这些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地形和骑行状态,自动调整避震设置,优化避震器的“打开”或“关闭”/“踩踏”或“锁定”,实现更高效的骑行。Fox Live Valve采用有线连接,连接前叉、后避震器、主控制单元和多个传感器。SRAM Flight Attendant采用无线设计,也能读取地形和自行车倾斜度。两者都提供应用程序,允许用户定制。智能避震系统代表了山地自行车技术的进步,可参考 Sports Garage 的文章“智能避震”。

避震调校与维护

避震调校包括预压(Sag)调整、气压设定(气压避震)、阻尼和回弹调节。合理的预压确保良好响应。气压据体重调整。阻尼控制回弹速度,据路况调整。定期维护包括清洁、更换避震油(油簧叉和油气叉)、检查密封圈等。

结语

山地自行车避震系统的发展,是技术参数的提升,也是骑行理念的转变。从追求长行程、复杂结构,到智能化、个性化,避震系统的发展始终围绕提升骑行体验。选择合适的配置,精细调校和维护,避震系统将成为您征服山野的可靠伙伴。

ashe